中国教育后勤协会
 

​全国农校对接工作第二期培训交流会召开

日期:2016年03月31日  来源: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农校对接工作办公室  阅读:

3月16日,农校对接电商平台第二次全国上线培训交流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来自江苏、山东、云南、海南、黑龙江、福建、山西等10个省(市、自治区)90余所高校的140多位高校代表参加了培训。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伙专会主任张柳华,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副秘书长、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助理郑广天,江苏省教育厅安全保卫与维护稳定处处长焦伟以及江苏省高等学校后勤协会秘书长黄在宇出席会议。黄在宇秘书长致欢迎辞,张柳华常务副会长、焦伟处长分别讲话。


农校对接项目系列培训,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该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交流经验,介绍农校对接服务平台操作方法,推动“农校对接”项目在全国的开展。

会上,焦伟处长介绍了“农校对接”在江苏省的发展情况,并在会上表示,江苏省将尽快配合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农校对接办公室大力开展“农校对接”落实工作。

郑广天副秘书长作“智慧后勤”报告。他谈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农校对接”工作要创新模式,共享资源,解决新问题。他还谈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背景下,对于学生来说,食堂是供给侧,通过“农校对接”,可以让学生吃得安全,吃的实惠,吃得丰富,也就是降成本保质量;对于农户来说,食堂是需求侧,通过“农校对接”,可以让农户订单化生产,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谷贱伤农”情况,也就是去产能。他强调,“农校对接”通过共享需求和供给信息,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让学生和农户都可以在共享中获益。他最后提出,推动“农校对接”工作的开展需要各方凝聚合力,主要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对接模式和找准农校双方痛点三方面发力,进而助推“农校对接”项目发展。

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农校对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志宏作“农校对接”项目政策解读。她就该项目的意义讲了三点: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农校对接”项目一是依托高校后勤市场,发挥强大的引擎拉动作用,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用订单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搭建和拓宽农产品直销平台,突破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瓶颈;二是帮助高校完成“汗水后勤”到“智慧后勤”的转变;三是为减少后勤食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造出一套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可追溯食品安全源头的农产品直供学校服务体系,解决了农民“卖难”和学校“买贵”、学生吃不到放心食品等问题。

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的工作人员随后向与会人员展示了农校对接服务平台的操作方法,让大家亲自体验网上支付的流程,通过实操体验环节让大家了解“农校对接”的交流模式和平台优势,并就大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做了相关指导。

最后,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柳华对此次培训交流会做了总结,张会长指出,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在政策红利不断增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阶段,“农校对接”项目顺应了时代和政策的要求,通过整合高校后勤大数据,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农、校信息化产业对接,对于早日建立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在未来将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而“农校对接”项目以农为根,以商为魂,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创造性的指导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实现农业订单化生产,省却中间环节,优化产品结构,为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助力。“农校对接”项目作为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项目,为农民奔小康、农民工人化、工业产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