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后勤协会
 

【人文后勤】浙江财经大学:在“东方”,我们饮服中心有个“扫地僧” ——记主食班班长刘江

日期:2017年12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后勤协会  阅读:

刘江,饮服中心主食班班长,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刘”。这个“老”字有两层含义,一是他确实老了,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二是他来财大后勤工作的时间长、资历老——01年就在食堂的主食班工作,这一干就是近20年的时间。

你可能会问,他不就是个烧饭的嘛,不管做了多久他也只是烧饭的,我在家用电饭锅做饭也都有十几年了,这和“扫地僧”有什么关联呢?大家可能有所不知,老刘在年轻的时候当过6年兵,而这个兵种就叫“炊事班战士”!并且是负责整个连队伙食的炊事班班长。那技术是没得说,每次师长、团长下连队来视察工作,都点名要他上灶炒几个菜。每每说起这段往事,他心理都美滋滋的。所以说,不论是面点或者菜肴上有什么问题,包子发过了,茄子炸的油温太低,他只要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来,而且还能说到点子上,让同事们都对他肃然起敬。

其次,别看老刘年纪大了,但爱动脑子、敢于尝试这方面可不比年轻人差。起初在老校时用饭车蒸饭,老师傅都是淘洗、浸泡、翻拌、加水,中间要上3次蒸汽才能把饭做好。但老刘经过一段时间的依样画葫芦后就开始“不安于现状了”,琢磨着怎么“偷懒”了。这蒸3次太麻烦,能不能蒸2次就能把饭蒸好呢?之后他就慢慢摸索,在第二次上蒸汽时将水一次加到位,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既缩短了蒸饭时间,又减少了用气量,而且米饭的质量没有下降。同样的,来到长安新校区用上了先进的米饭生产线,他也不忘摸索与尝试。使用说明书中写着做饭前要先将炊饭机点火预热3分钟,等炊饭机炉内只剩3锅饭时方可关火,而老刘经过不断的尝试,对操作流程进行了改良,做饭前炊饭机不进行预热,等炉内还剩8锅左右饭时就关气,让炉内的余温将饭加热成熟。经过几年的运行,将加工每斤米的水电气总成本从原来的0.15左右控制到了0.12之内。可不要小看这每斤0.03的改变,对于每天加工千余斤大米的食堂来说节约的可不是一星半点,把时间跨度拉长到一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是一年,这更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看到这里可能你们又会产生另一个疑问,既然他原先在部队也是炊事班长,一时也算风光无限,怎么就能放下架子,在主食班这个位子上一干就是近20年呢?老刘自己给出的回答是“找准定位”。既然到了主食班工作,那之前的事迹都成为过去,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功德簿上沾沾自喜,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把现有岗位上的工作干好。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初进财大后勤时,他是基层员工中年龄最大的,领导都觉得他做不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留用了他。但随着岁月的迁移,当初比他年轻的同事都一个个由于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只有他坚守了下来,而且在这个岗位上做的很好,同时也做出了成绩。

工作这么多年,他从来没和同事起过争执,同事也乐于和他分享一些家长里短的闲话,一时间他成了一个小型的“情报站”——食堂里谁和谁是表亲,今天谁是由于家里有什么情况而没有来上班,他都了如指掌。有时主任有什么人事调整也会先听听他那里的“小道消息”。

他对本职岗位的负责与坚守,对技能的专研与创新都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去继承和发扬,从他的身上也很好的诠释了那句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