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后勤协会
 

“农校对接”直销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童国尧 叶智校

“农校对接”工作是由教育部、农业部和商务部于2009年11月共同发起并实施的一项惠农惠校政策措施。“农校对接”工作主要是探索从“田头”到“餐桌”的直销模式及试点工作,农产品订单式生产,提升农民标准化种植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运用冷链物流,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农校对接”减少了农产品采购的中间环节,降低了高校食堂的采购成本,对搞好学生食堂,促进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校对接"的定义、背景及意义

1、“农校对接”的定义

“农校对接”,顾名思义就是农业、农民与学校的相互接触沟通,具体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与高校食堂采购之间形成终端间的直接供销关系。“农校对接”即农产品与高校食堂直接对接,高校食堂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既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同时,还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给学生带来实惠。根据《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把“鲜活农产品基地直供高等学校食堂”简称为“农校对接”。

2、“农校对接”实施的背景与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9]134号),进一步做好高校食堂工作。2009年11月,教育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发厅[2009]8号),在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南、重庆和陕西7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5月19日发布农村经济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2010一2011)》,预测2011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9%,粮食生产价格上涨10%。2012年全球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的动力因素强劲[2]。

通过“农校对接”,减少农产品采购的中间环节,降低学生食堂的采购成本,保障食品安全;有利于促进农民订单式生产,提升农民标准化种植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建立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校对接"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农校对接”,是兼顾多方利益并可形成多赢格局的项目。但是,由于观念和意识的差异,导致各种利益共同体的认识上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农民认为:农业基地投入大,效益预见性差,蔬菜的时节变化和气候影响大,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大,风险大。企业认为:农民只顾眼前利益,不按合同和规矩办事。政府职能部门认为:政绩往往重于实绩,对“农校对接”扶持政策的一贯性不够,有时保护不了企业和农户的基本利益。学校认为:保持校园稳定是基础,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定价,导致定价机制不完善,没有找到利益平衡点。

1、定价机制的形成与选择问题

教育部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说,当前普遍存在食堂采购制度和监管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实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对搭建“农校对接”平台,会形成很大的阻力。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和食堂等都有自身的利益需求,加上蔬菜等农产品价格随市场和季节气候的波动大,往往在价格方面达不成一致意见[3]。行情好,供不应求,水涨船高,价格攀升;行情差,供过于求,无人问津,价格狂跌,自毁庄稼。再有,高校寒暑假的影响,采购需求量的波动大,严重影响农产品生产的持续性,也是影响价格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没有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参照标准和一种比较稳定的定价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一个品种一个价格,一个时间一个价格,价格不稳定,生产也不稳定,难以形成双赢格局,也容易导致采购人员的贪污。

2、食品安全的保障问题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不可能配备食品检测设备,即使配备了也只能作为企业自身的生产需要;对购买者而言可信度不高,没有实质意义。过去,高校食堂都是通过农贸批发市场进货的,市场管理方作为第三方会给农产品出具检测证明,因此,食堂基本都没有配备检测设备。实践证明,“农校对接”的农产品直接从蔬菜种植基地送到食堂,进入餐桌,食品质量与安全就没有了保障。谁来保障食品安全?谁能保障食品安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4]。

3、规模与距离的采购模式选择问题

“农校对接”基地的选择是有讲究的。既要结合学校食堂自身的规模效益,也要考虑到物流成本、基地规模以及周边集聚程度等客观因素。采购规模小的学校,没有规模效益,品种多样化之后,规模效益几乎为零。而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种植企业,没有一定规模的采购量,物流成本会相对较高,导致双方最终的价格无法降低。采购距离与采购规模之间有一个临界点,学校规模越大,距离基地越近,物流成本低,效益越大;反之,规模越小,距离越远,物流成本高,效益越小。因此,“农校对接”基地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适当的采购规模。

三、“农校对接"的解决途径与策略

1、政府应发挥多边利益协调的主导作用

“农校对接”形式上只体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校食堂之间的双边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离不开政府、学校及企业的支持和参与。物流企业在产品的流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对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有着直接影响。比如,开辟绿色通道,免除过路过桥费或补贴农户等。学校在维护稳定的政治责任时,要给予必要的公益性补偿,而这又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能否减免“农校对接”农产品的税率等。对单个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农校对接”并不能形成气候。而需要政府从战略高度策划和设计集群化、专业化的“农校对接”基地,完善各类公共配套设施设备的投入,开辟农产品基地集群,从而满足高校食堂鲜活农产品多样化大规模采购需要。因此,政府在协调多变利益关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2、采用多种形式的市场定价机制

(1)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

当市场供过于求的时候,高校食堂从长期战略合作考虑,帮助“农校对接”的农场主渡过难关是必要的。由于高校食堂掌握着菜价的定价权,从而可以从菜的售价开始倒算成本,测算出基本的保护价,为农民提供必要的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是可行的。这一类适合于贫困地区或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

(2)以“田头”协议价采购农产品

从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和到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面对面的讨价还价来确定价格。这种采购方式随意性比较大,需要有比较严谨的现金采购制度和监管机制,防止出现贪腐现象。一般适用采购品种多,数量小的情况。

(3)以低于政府指导价的20—30%定购农产品

从长期稳定合作的战略伙伴角度考虑,高校食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应建立一种能维持长期稳定合作的价格形成机制。以低于政府指导价的20—30%定购农产品,这个比例也是中间环节产生的成本。一般情况下,从流通领域到销售领域,农产品价格至少要高出三成以上,甚至翻番。这种定价模式,在扣除物流成本的情况下,是比较适合广泛推广的。

(4)以竞标价订购农产品

现存的高校食堂联合采购形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定价机制。通过全省大部分食堂联合采购某单一品种的农产品(比如鸡蛋、粮油、猪肉等),从而实现可明显降低成本的规模采购效益,并可最大程度地有效防止出现贪腐现象。适于1000亩以上种植面积的农产品种植企业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校对接”基地。

3、建立采购方和第三方食品安全保护屏障

(1)当地政府建立食品安全检测站

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的土地,一般都会相对集中,便于形成产业集群,便于生产、经营和管理。当地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质检部门要建立基地食品安全检测站,政府也可委托社会检测机构负责基地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检测任务。

(2)高校食堂设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有条件的可以自购设备,或与学校相关实验室合作。

食品安全对高校食堂来说关系到学校的安全与稳定,要防止发生学生集体中毒事件,采购是第一关。规模在20000人以上的高校,应自购检测设备,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高校有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可与实验室共同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或委托实验室负责检测工作;在高校集聚的地区或多家规模较小食堂,可以联合成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以服务于周边高校食堂。

(3)通过订单式农业生产和信息化技术运用,确保食品安全

通过订单式农业生产,指定品种、批量、期限等,确保农产品销售与质量,甚至到选什么种子,施什么肥,用什么药等都有明确的操作和用量规范,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完成远程监控管理,从而达到从选种子到生产销售的全过程监控,确保食品安全。

(4)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品牌一旦形成,其附加值是很高的。“农校对接”的农产品企业更是要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与积累。品牌是农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的最好保证。一旦形成品牌,在高校食堂中就会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不仅有助于长期稳定销售市场,建立长期合作伙伴,也有助于在高校中的业务拓展。高校是最讲究安全的地方,产品一旦能在高校立足,那么更容易进入农贸市场,开拓“农超对接”市场。

4、因地制宜地选择采购模式

(1)小规模短距离基地直购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选择高校附近县城的农产品种植基地为“农校对接”基地,学校可以自行上门采购,通过“田头”协议价,直接采购。成本低,操作简单,效率高,关键要做好监督工作,防止贪腐。

(2)大规模远距离基地联配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大宗农产品的采购,联合采购量大,通过竞投标确定的价格低廉,产品安全可靠,但是操作复杂,只有规模以上企业可以承受。

(3)小规模远距离采购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最不可取的模式。它采购量小,物流成本高,效益最低。

(4)大规模近距离采购模式

这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模式。高校食堂的大规模集中采购,必然会促进专业化分工。比如,在高校集聚的大学城周边区域的大小规模的农产品种植企业,一个企业一个季节只能种植一两个品种,才能满足采购需求,这势必导致更多农产品专业化种植企业产生。关键是要形成产业集群[5]。

结束语:“农校对接”直销模式,还可以结合扶贫工作,开展“农校对接”扶贫项目试点,推进“农校对接”订单农业生产,并可联合高校配送中心,组织大规模“农校对接”直采工作。让更多的高校食堂和农民受益,这样,政府的主导作用可以发挥得更好。“农校对接”的前景是广阔的,意义是深远的,合作也是长期的。因此,政府的主导作用能否发挥极致,对“农校对接”项目的推进,对农民增收,对食堂稳定物价,乃至稳定高校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西华.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实现途径研究,甘肃农业,2010(12).

[2]社科院.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涨9%,高校后勤参考.热点关注,2011(5)第65页.

[3]侯勇,林新法.对临海市农民合作社的运行情况的调查,浙江金融,2004(11).

[4]瞿华.实施农产品源头标准化是保障质量安全的保障,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

[5]张继.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11(3).

(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重点招标课题项目 编号:Z201121991)


[作者:浙江树人大学 童国尧 副校长 副教授

校后勤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叶智校 物业服务中心主任经济师]

(来源:《高校后勤研究》2013年第5期)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