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教育后勤“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已经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信息化建设专业委员会讨论通过,并报协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中国教育后勤协会
信息化建设专业委员会
2015年12月12日
附件:
教育后勤“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5-2020年)
当前,全球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转变,正如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为代表的三次工业革命一样,“互联网+”正在成为改变所有行业和领域的新兴力量。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后勤行业的变革无法避免。为顺应全球互联网发展形态,使我国教育后勤事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学校师生、后勤服务及管理的客观需求,提升全国教育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引领教育后勤信息化创新实践与应用,结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现提出教育后勤行业“互联网+”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新技术为载体,以教育后勤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和服务管理模式创新为驱动,以满足师生、服务、管理新需求为导向,坚持“总体规划、立足标准、局部构建、全局整合”的建设策略,开展“互联网+教育后勤”的开发与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教育后勤模式转型升级,拓展互联网与后勤业务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提升后勤服务品质、管理水平、决策效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互联网+教育后勤”全覆盖的新格局。
参照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与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相衔接,到2018年,互联网与教育后勤各业务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管理新业态成为教育后勤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支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成为提供后勤服务及管理的重要手段,网络服务与实体服务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1.后勤服务进一步便捷普惠。健康饮食、和谐公寓、安全出行、高效维修、便利购物等基础服务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师生享受到更加幸福、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
2.后勤管理进一步提质增效。互联网在促进物流、物业、快递、人力资源、能源监管等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提升。
3.基础支撑进一步夯实提升。网络设施得到有效加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后勤中的应用能力显著增强。
4.发展环境进一步开放包容。整个教育后勤行业对互联网应用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互联网+教育后勤”发展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公共数据挖掘与共享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后勤“互联网+”标准规范、安全体系逐步完善。
到2020年,网络化、智能化、标准化、集约化、协同化的教育后勤“互联网+”业务发展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成为教育后勤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智慧后勤”战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二、重点行动与措施
(一)“互联网+”餐饮服务。
大力发展以餐饮服务设施设备智能化为基础,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餐饮服务新模式。通过互联网开展餐饮服务监督、师生消费数据分析、师生健康饮食指导、校园卡在线充值与支付等工作,推动校园餐饮服务评价体系建设、师生健康饮食管理体系建设、校园卡充值及窗口支付网络化建设、外卖服务标准化建设、网上支付安全体系建设等,使校园餐饮服务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进一步为师生提供全面、便捷、高效、满意度高的餐饮服务。
(二)“互联网+”学生公寓。
推动互联网与学生公寓深度融合,在推进公寓智能门锁物联的基础上,开展远程选房、智能分房、动态监控、资产管理、安全管控、文明评比、公寓文化等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应用,全面提升学生公寓的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跨平台交流协作,整合涉及公寓服务、管理、安全、维修等数据资源,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形成面向学生公寓管理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提高学生公寓管理的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三)“互联网+”智能车辆。
加快互联网与车辆服务深度融合,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管理,显著提高车辆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校园车辆科学治理能力。鼓励互联网平台为师生提供车辆预约、出行路线规划、运行状态查询、智能提车、在线评价等服务,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种出行方式信息服务对接和一站式服务。加快完善车辆健康档案、维修诊断、燃油核算、服务质量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故障预警、运行维护等提供支撑。同时强化对职工车辆、社会车辆出入校园的智能化监管。
(四)“互联网+”智慧教室。
融合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教学资源、教室基础设施、运行信息等互联网化,推进建立以多媒体教室为点、校园一卡通和电子课表为线、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为面的系统化多媒体教室综合管理平台,有效提高教室网络化、远程化管控效能。
(五)“互联网+”电子商务。
鼓励商超实行O2O校园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在线促销、移动支付等服务新模式,打造方便快捷的现代化电子商务模式,满足师生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需求。同时,加强互联网商品市场监测监管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解决消费者维权难、退货难、产品责任追溯难等问题。
(六)“互联网+”便捷维修。
依托互联网平台,推进维修服务流程再造,构建精细化、透明化、数字化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随时随地报修、派工、维修、完工、核算、验收等操作,着力在用户评价系统、维修质量监管系统、维修过程监测系统、薪资考核核算系统等核心环节取得突破,加强互联网数据的开发和利用,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七)“互联网+”现代物业。
利用互联网全面提升物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包括大力发展物业服务APP,将物业管理相关费用查询和收取、物业服务需求受理、投诉受理与处理、物业质量监督监管等工作移到线上,增强物业服务方式的便捷化程度。同时,加快推进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在物业建设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教室、数字楼宇,增强物业管理的智能化、科技化水平。
(八)“互联网+”能源监管。
将物联网和远程传感技术应用于能源指标合理配置及科学管控中,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杜绝浪费,推动节能减排。同时,推进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在能源监管领域的深入应用,大力提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在传感、交互、控制等方面的性能和智慧化水平,提高绿色校园生态核心竞争力。
(九)“互联网+”安全管理。
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提升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着力构建校内外师生安全预警系统与安全保障系统,挖掘深层次、预警性信息,为管理者提供智能决策,极早消除安全隐患,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智慧校园建设。
(十)“互联网+”校园快递。
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整合校园快递业务、配送信息、学生资源,以优化校园快递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为目标。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派送方式,借助移动互联、智能化应用平台,构建快递信息互联网络,突破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瓶颈。同时,制定科学的工作服务流程,建立完善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形成“开放、规范、诚信、安全”的校园快递服务环境。
(十一)“互联网+”校园物流。
加快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申购、采购、供应、库存、配送、运输、决策等信息,开展物流全程可视化监控,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注重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建设智能物流管理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决策效能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管理成本。
(十二)“互联网+”人力资源。
利用互联网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打造教育后勤人才智库。通过平台实现人才招聘、上岗、考核、晋升、培训、解聘等人力资源全流程服务,优化薪酬、绩效、考评等的管理模式,完善“互联网+”人才服务体系。同时发扬互联网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特点,充分调动各项学习及培训课程资源,建立MOOC在线教育学习模式。鼓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立服务者的服务信用档案机制、建立人尽其才的人力共享机制,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扁平化管理。
(十三)“互联网+”公共服务。
充分利用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优势,建立面向师生的校内场馆、会议室、教室、大型仪器、图书等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在线预约、审核、管理、评价等服务。鼓励高校合作,建立区域公共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服务成本,构建民主化、透明化、便捷化、免费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保障支撑
(一)做好整体规划。
教育后勤“互联网+”行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必须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教育后勤“互联网+”发展方针、发展思路、发展任务和发展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科学建设”的原则,按照教育后勤“互联网+”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理顺关系,有序、分层次、分步骤推进教育后勤“互联网+”行动。
(二)强化创新驱动。
以机制改革、流程再造、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体制、机制、市场、科技等多位一体的创新体系,鼓励建立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技术创新联盟,引导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IT新技术在教育后勤服务及管理中的纵深应用,并逐步形成教育后勤创新网络,为促进教育后勤“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加大投入保障。
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级要切实加大对教育后勤“互联网+”行动的投入,将教育后勤“互联网+”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制定教育后勤“互联网+”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保障经费标准,科学配置各环节的资金使用比例,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应用协调发展。积极鼓励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后勤“互联网+”项目建设及服务,形成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
(四)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后勤“互联网+”是实现教育后勤信息化的有效载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首先必须建立健全“互联网+”行动职能部门。其次在各部门设立“互联网+”项目主管,全面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密切协作。
(五)建立支持环境。
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后勤“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宣传教育后勤“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形成各行政部门全员关心、全员参与的新局面,支持教育后勤“互联网+”建设的良好环境,为本行动计划的落实创造支撑条件。
(六)推进引领示范。
抓好教育后勤“互联网+”试点、示范辐射,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教育后勤“互联网+”优秀示范院校,以评比促建设、以示范促带动,充分发挥先进院校的引领作用,组织开展地区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在积极探索开展创新技术研究同时,边使用边建设,推进教育后勤“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
(七)保障有序实施。
各级教育后勤管理及服务部门要主动作为,完善服务,加强引导,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互联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拓展,相互借鉴成功经验,促进“互联网+”新业态、新环境发展。各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互联网+”行动落实方案,因地制宜,合理定位,科学组织实施,杜绝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务实有序推进“互联网+”行动。
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各地区、各部门要紧抓教育后勤互联网这一重要发展契机,充分认识推进教育后勤“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把教育后勤“互联网+”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调动全员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推动实现后勤服务及管理的跨越式发展目标,使教育后勤互联网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处于领先水平,助力我国教育后勤走向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