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行业组织发展研究”课题组
(注:本课题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组长黎玖高 课题组成员皮光纯、李异军、张 强、成冠润、郗蕴超、陈 鹏 胡孝玉、尹建康、王志丹、李秋荣。此文为研究成果之四)
一、提高办会要素质量,为提升办会水平奠定基础
1.确立先进的办会理念
坚持依法办会,尊重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底线,不越界;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不走样、不打擦边球。认真履行协会《章程》约定的各项职能,兑现对会员的庄严承诺,维护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
坚持服务宗旨,树立以服务兴会、以服务强会的办会思想;密切关注,深入研究,尽可能满足各类会员的服务需求。坚持勤俭办会,严格遵守“八项规定”,杜绝不受欢迎的商业化色彩和形式主义会风,想方设法降低服务成本、压缩与会人员差旅费、减轻会员单位负担。
坚持民主办会,尊重各类会员的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制订清晰的规则,有明确的预期,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会员都感到公平、感到有信心、感到受尊重,体会到协会切实代表教育后勤行业的声音和诉求,有能力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
坚持高起点办会,高标准要求,提高办会境界,以“一流协会”为奋斗目标;主动适应教育后勤改革发展需要,制订符合行业特点、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迅速提高行业规范自律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可靠保障,同时为国家经济、教育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增加正能量。
2.选聘优秀的专业人才
办会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要素,是协会事业兴衰的关键所在。要求协会办得红火兴旺,既要有运筹帷幄的领军人物描绘蓝图、科学决策,又要有通晓行业管理、熟悉后勤业务、执行力强的专业化工作班子创造性工作、具体落实。目前,社会组织总体发育尚不充分,优秀办会人才十分难得。
教育后勤行业,属于高端服务业,办会要求高于普通行业协会。办会人员与高校领导、后勤管理者、社会企业家接触频繁,必须熟悉学校管理和后勤业务,了解市场行情和经济规律,才能进行较高层次的对话、准确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提供称心满意的服务。
教育后勤协会应当办成“高水平协会”,否则将会成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一块“短板”。从现在开始,就应当坚持高标准、宁缺匆滥的用人原则,选用懂经济、懂教育、懂政治、热爱后勤的优秀人才;要求协会决策层扩大视野,突破学校与后勤的局限,面向社会市场,选聘有理论、有实践、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专业人才加盟协会事业。
3.建立先进的动力机制
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要求,为承接政府转移的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好体制调整、组织建设和能力准备。
要按照现代社会组织的要求,根据新型教育后勤保障体系相关利益主体的职能分工和角色定位,细化协会与会员单位、企业实体、服务对象、政府部门之间的权益关系、职责边界和责任担当,形成有利行业协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要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专业化组织机构;遵循优质优价的人才市场规律,聘用少而精的专业人才;制订简明适用的规章制度,形成以公共服务精神为核心的群体价值取向,把个人发展与行业发展相统一,让工作人员以履行协会职能、服务会员为乐,不断提高行业规范自律能力和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竞争力,形成适应市场、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长效机制。
4.筹措充足的活动经费
充足的活动经费,是留住人才、办好协会、进入良性循环的前提和基础,对此必须有所创新。一是尽量不增加会员会费,但可以扩大会员基数。二是在提高咨询、培训、技术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增加服务性收入。三是开发利用行业组织无形资产,提供专项服务,扩大捐赠经费来源。在改革前沿,有的行业协会通过降低会费,吸引更多同行参会,扩大行业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增强行业组织竞争力,这种做法值得注意。
二、以会员为关注焦点,持续改进服务,彰显协会存在价值
1.针对会员需求特点,提供差异化服务
全国普通高校2553所,办学层次、学生来源、消费水平、服务需求特点多种多样,后勤服务市场潜力巨大。教育后勤协会应当区别对待,通过调研统计找出规律,提供针对性服务。
全国985、211工程大学总共100多所,属于第一层级,这些大学数量不多、但社会影响力大,办学经费充足,80%以上学生来自地市级以上城市和富裕家庭,后勤大多不缺钱用,但服务质量要高,保持校园和谐稳定、不出大的事故则是校方最低要求。
全国普通本科院校超过1000所,属于第二层次,多数高校办学经费并不宽裕,校方对后勤经费控制严格;高职专科院校有1300所,属于第三层次,是一个庞大群体,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的贫困生比例超过30%,总体生活消费标准较低。
企业会员与高校会员的关注点也有很大差异。高校会员,关注服务企业讲究诚信、保证质量,希望形成竞争、降低价格。企业会员,非常希望扩大开放市场,减轻竞争压力,获得丰厚利润。龙头企业会员,希望发挥品牌优势,占有更多市场份额,中小企业希望机会均等、受到同等尊重。
教育后勤协会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驾驭市场和专业服务的能力。可在全国选择一批信息采集点,建立教育后勤情报网络;组织专业人员跟踪调查,了解改革发展和市场变化前沿动态,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会员的迫切需要,提供信得过、用得上、用得起的服务。
2.搭建市场服务大平台
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为会员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市场博弈水平。多为会员着想,尽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产品性价比,扩大会员参与面和行业覆盖面。要淡化商业色彩和防止功能异化,不负广大会员期望。教育后勤市场容量十分巨大,需求多样而稳定,有待深度开发。
所谓教育后勤市场,通常是指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服务市场,其实这只是狭义的后勤服务和产品市场。以教育后勤产业、生产要素的观点看问题,广义的教育后勤市场还应当包含原料设备市场、资产资本市场、人才劳务市场、信息技术市场、思想文化市场,这些市场开放程度、开发深度各不相同,也都有自身的特点。
教育后勤服务市场是终端产品市场,特点是劳动密集,而且与师生服务对象接触频繁,最受关注,研究较多,有的开放融入社会市场,有的还比较封闭。原料设备市场开放程度最大,与社会市场高度融合,因“农校对接”而初具规模。资产资本市场,资本为经营者所有,硬件设施多为校方所有,少受关注,研究不多。人才劳务、信息技术市场与社会服务业高度融通,但专业培训不足、特色不明显,有待加强。思想文化市场,尚未形成权威理论,服务育人缺少内涵,比较薄弱。
比如,高校后勤思想市场,怎样才算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类似的许多问题说不清楚。会刊发表许多论文,有说服力、被采纳的高质量成果很少;许多分歧争议,各说各的,缺少权威判断,难以指导实践。行业协会的任务就是组织专门研究,把各种问题摆出来,展开较高水平的讨论或争论,让各种观点、理念、主张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思想文化市场繁荣,为决策者、实践者提供充分的选择。
3.办好每一次会议
行业协会必不可少的活动是开会,每年都要耗用大量经费、时间、精力。今后的任务,首先要更加精心准备,提供贴心便捷的服务,提高办会质量和满意度,精心做好每一件小事,通过点滴积累赢得良好口碑,吸引更多单位乐意参加会议,增强协会代表性和影响力。
提高会议质量。大会主题报告、专家报告,都应当围绕教育后勤改革、行业发展两大主题,准确回答大家关心的重要问题,尽可能扩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时间安排要紧凑,倡导带着问题、交流材料参会,可以安排专家答疑和分组讨论。大会交流,事先要审稿,精选有真知灼见的经验之谈。让与会人员感觉耳目一新、大有收获、乐意参会。
改进会风。一切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排除行政化的形式主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不安排在风景区、高档酒店开会,不能把工作会议开成福利会议、旅游会议。要充分理解广大中小高校后勤难处,会议地点选择要适中,尽量降低会务费、住宿费、差旅费。
三、推动重大问题的解决,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多作贡献
1.健全协会机构、充分发挥效能
促进区域性高校后勤研究会向行业协会转变,为发挥全国协会作用提供支撑,为行业规范自律提供组织保证。目前,全国还有1/2以上省区没有建立高校后勤行业协会,许多专业工作没有专职人员去做,没有承担政府职能转移的资格能力,使得全国协会工作部署主体虚置甚至缺位,形成梗阻和空白地带。
全国协会和区域性协会,都应把做实基础工作、发挥功能作用当作头等大事,才能真正建立组织威信、赢得会员支持。一些高校后勤研究会处于半瘫痪状态,进入会费难收、经济困难、服务很差的恶性循环,成为可有可无的空架子,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全国协会应当做出榜样,发挥秘书处和专业委员会作用;在地方协会中发现先进、树立典型;抓紧制订行业标准,进行信息咨询、专业培训、技术推广服务并不断提高质量;着手进行行业调查和数据统计,筛选各类代表性样本和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建立资料信息库,摸清行业家底,为政府和高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抓紧制订行业规范和标准
如果一个行业没有规范标准,专业化就无从谈起;高校后勤至今没有统一规范标准,明显落后于社会服务业,值得全行业认真反思;要想成为社会承认的正规行业,进而实现专业化,必须及早动手,组织专业人员制订主要业务领域规范标准。
制订高校后勤规范标准,并不十分困难;应当抓住基本要素,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硬件设施、经费投入、人力资源配置标准;二是生产操作、过程控制、服务行为规范;三是产品质量、价格形成标准;四是安全、卫生标准;五是管理、监督规范。六是市场竞争规则。这样,就能为“行业规范自律”和进行校际横向比较评价创造条件。
制订高校后勤行业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委规定格式,以办学规模——在校学生数为基本参数,确定宏观控制标准;参考相关社会行业专业标准,制订成本核算、服务质量和技术标准;此外,还应当充分考虑校情和需求差异,可以设置指导标准、提高标准、最低标准,方便不同层次、不同经济能力、不同服务需求高校自主选择。
3.促进政府出台长期稳定的政策法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经十多年自由探索,产生许多成功经验和代表性模式,但未能得到政府确认和推广,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有的过分强调“因校制宜”,无异于放弃责任、否定改革必要性。当前,迫切需要出台长期政策,明确终极目标、实施路径并建立长效机制。对此,政府应当有所作为。
改革进入深水区,困扰高校后勤多年的甲乙方体制矛盾、服务实体定位
不清、经费投入没有保证、税收政策走向不明、公益性边界范围不清晰、承担无限政治责任、没有统一规范标准等重大问题,成为制约后勤持续发展的“瓶颈”障碍,需要看不见的市场之手、看得见的政府之手协调互动。对此,行业协会可以大有作为。
四、服务政府重大决策,让政府部门从中受益
1.建立与政府沟通联系机制
要深刻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积极参与经济、教育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了解政府部门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深入研究并拿出较高质量的成果,直接为科学决策服务。
2.整合专家资源和技术力量
要发挥行业协会联系面广、信息量大、了解基层动态的诸多优势,建立完善行业基础性数据库,扩大资源共享受益范围,掌握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前沿动态,建立产业预测预警系统,及时向政府部门提供可靠信息和对策建议。
3.发挥政府智库和咨政作用
要向政府提供得心应手和称心满意的服务,让政府认识、体会到协会能力和作用,愿意提供研究经费资助,促进政府转变职能、让渡服务功能和购买服务制度化,逐步形成以平等协调和购买服务为主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
五、提升专业化水平,使之成为真正的“高端服务业”
1.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后勤定位偏差,低估后勤存在价值,认为什么人都能干后勤,常常把“富余人员”硬派到后勤。后勤同行交流时,往往抱怨校领导不重视后勤,校内地位边缘化。其实,也有后勤自身原因,主要还是后勤专业化水平不高。
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 高校后勤要想提升地位,实现有尊严的体面劳动,必须从提高专业化水平入手。
2.高校后勤专业化研究的三个维度
第一,宏观层面——高校后勤职业的专业化,主要看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从业资格(学历职称)等方面。高校后勤业务领域,其中餐饮、物业、能源、建筑、商贸、绿化、医疗、运输服务,都属于成熟的社会行业。
第二,中观层面——高校后勤组织的专业化,主要看校办后勤实体、社会服务企业和行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高校餐饮、物业、能源、建筑、商贸、医疗服务主体,都有政府部门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属于合法运营的专业化组织,但专业化水平差异很大。
第三,微观层面——高校后勤个体的专业化。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以服务育人为宗旨的核心价值观。二是专业知识,包括从事本职工作需要的行业知识和经验。三是专业能力,包括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必须的技术技能和处理应急事项的能力。
3.高校后勤专业化存在问题和差距
第一,高校后勤具有公益性,享受多种优惠政策,但只有政府部门的“意见”、“通知”,没有法律效力;校办后勤实体,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法律定位不明确;负责选后勤、管后勤、办后勤责任的管理者,没有专业人才正式来源;后勤改革30多年,经验成果并未制度化。因而,高校后勤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影响职业专业化进程。
第二,高校后勤行业协会初建,尚未制订统一的市场规则、行规行约、行业规范、技术标准;校办后勤实体角色地位模糊,没有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总体“企业化”水平不高。高校后勤组织专业化水平与成熟社会行业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高校后勤从业人员,以“服务育人”为宗旨,时效要求、专业理念方面高于社会服务业,但尚未制订统一职业道德标准;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虽然做到持证上岗,由于办学层次、对后勤重视程度和资源质量、经费投入不同,又无统一评判标准。
4.加速高校后勤专业化和行业组织的任务
第一,顺应依法治国的时代潮流,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将高校后勤税收减免、资产“零租赁”、平价水电气等公益性优惠政策,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与此同时,明确校办后勤实体的法律地位、存在形态和最终前途出路,便于制订后勤改革发展规划。
第二,行业协会与重点院校联手,建立高校后勤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设立高校后勤管理硕士专业(方向),以招收富有实践经验的学员为主。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职业资格,沿用教育管理系列职称,比较有利。
第三,制订信用等级标准,与市场规则、行规行约、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相配套;制订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标准,制订后勤实体企业化评价标准,提升后勤组织专业化水平。
第四,制订高校后勤经费投入指导标准,可以设立普通标准、提高标准、最低标准,供不同办学层次、不同经济实力的高校选用,使得高校后勤经费在办学经费中占有合理比例(比如10—15%),才能保证资源质量高于普通服务业,实现人力资源正向流动,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高端服务业”。
六、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成为社会团体后起之秀
1.通过民政部评审是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的主要工作目标
当前教育后勤协会经常讨论的热门话题,是发挥咨政作用、政府职能转移、政府购买服务,但谈论者大多对此一知半解,不了解政府职能转移、购买服务都是有条件的和讲究绩效的,只会向符合条件的社会团体职能转移、购买服务,并且要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第三方评价来选择合适的社会团体。
2011年民政部颁发的《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9号)规定: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可以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可以优先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可以优先获得政府奖励。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目前正积极努力,争取早日通过民政部组织评审,获得承接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资格。
2.全国性行业协会都在积极申报评审
2007年,民政部公布社会团体评审办法。到2014年年底,600多个全国性社会团体绝大多数都已通过评审获得资质等级,如下表所示:
年 度 |
5A |
4A |
3A |
2A |
1A |
2008 |
13 |
30 |
41 |
略 |
略 |
2009 |
6 |
12 |
15 |
略 |
略 |
2010 |
7 |
19 |
68 |
略 |
略 |
2011 |
4 |
16 |
32 |
略 |
略 |
2012 |
8 |
7 |
8 |
略 |
略 |
2013 |
10 |
50 |
45 |
4 |
2 |
2014 |
8 |
28 |
20 |
4 |
|
合 计 |
56 |
162 |
227 |
8 |
2 |
(上表根据民政部官网历年公示资料统计)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