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后勤协会
 

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之我见

赵恩平 张丽娟 李长尚

在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后勤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问题与矛盾交织。进一步开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必须用发展新理念破解发展新难题,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有效供给不足,倒逼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以来取得了巨大成效: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优化后勤管理体制,新型后勤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遵循经济规律,模拟企业运行,实行多元用工、成本核算和绩效工资等制度,后勤运行机制持续改进;高校后勤市场稳步开放,服务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市场提供的服务日益丰富;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程度越来越高,服务质量和师生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干部职工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稳步增强,后勤队伍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好的形势遮不住高校后勤发展面临的挑战,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即“后勤服务供给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师生服务需求”仍很突出。其现实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现代大学需要“大后勤”管理体制,而当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体系却呈现多头管理整合困难的碎片化状态;校园市场服务主体多元化,而监管体系仍有待健全;高校后勤教育属性和市场属性并存,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之间的平衡点把握困难;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后勤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才服务”的育人理念任重道远;平安校园建设任务繁重,而落后的条件设施和管理方式难以适应严峻的安全稳定形势等等。

这些问题是高校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推进后勤供给侧改革,必须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上着力,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后勤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师生提供有效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后勤服务。

二、践行新理念,推进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

推进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涉及后勤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以发展新理念为指导:以创新发展激发后勤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服务结构,以绿色发展建设低碳校园,以开放发展拓展保障资源,以共享发展提升队伍素质。今后一段时期要以“调结构、补短板、提品质、促融合、增内涵”为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一)调结构

“调结构”就是解决制约高校后勤发展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后勤生产力。

调整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在企业发展中占据主导支配地位,调整组织结构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以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为导向,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强学校党委对后勤工作的统筹和领导,深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形成“大后勤”服务格局和“大部制”管理体系,为现代大学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调整队伍结构。开发人力资源是改善后勤供给的保证条件。目前,后勤职工队伍正处于新老交替关键时期,数量不足与结构不合理等各种问题交织。优化人员结构就要五湖四海选拔培养人才,建立和完善多元用工人事管理制度,调动各类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监管队伍是调整队伍结构的重中之重,后勤市场不能一放了之,在开放同时要加强管理,从而使校园市场竞争充分、规范有序、师生受益。

调整产出结构。传统高校后勤产品均出自于“自办后勤”,现代大学后勤更加注重“办后勤”、“选后勤”和“管后勤”的综合产出,为师生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一是办好后勤:“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自办后勤是保障学校运转的基础,仍要牢固根基、强身健体、发展壮大。二是选好后勤:在坚持公益性优先原则的基础上选择社会优质资源为师生服务,建立符合后勤市场特点和规律的准入、退出机制。三是管好后勤: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后勤服务项目招投标制度、实施办法和各类服务项目的规范、标准,建立和完善后勤、学工、纪检审、财务、国资等职能部门和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平台和评价体系。

(二)补短板

造成高校后勤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客观上存在的短板却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绕不开的课题。

补认识不足之短板。新一轮的高校综合改革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树德立人为根本任务,更加注重教育的全要素、整体性的改革。就学校整体而言,作为综合改革的一环,后勤工作要从改善师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与其它工作齐头并进,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成为学校改革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生力量。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考量一所大学不仅仅有教学水平、学科实力、专业方向等核心要素,也越来越看重管理水平、服务保障、校园环境等支撑条件,对后勤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环境品质、文化品味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就后勤工作而言,在落实“三服务二育人”宗旨的基础上,还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才服务”的育人理念。

补投入不足之短板。高校后勤市场按消费主体划分由生活消费市场和公共消费市场组成,师生生活在校园内就形成了生活消费市场,如餐饮服务、商贸服务等市场;学校保持正常运转就形成了公共消费市场,如能源动力、物业服务等市场。高校后勤的教育和经济双重属性,决定了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必然是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生活消费市场上,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餐饮市场要兼顾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经营,以社会化手段推进高校食堂的公益性发展;在公共消费市场上,学校购买服务既要加大公益性投入,更要一视同仁而不能内外有别。此外,还要持续增加基本建设投入,一方面,改善教室、公寓、食堂等基本办学条件,营造环境育人氛围;另一方面,建设绿色校园、节约校园、智慧校园,彰显现代大学办学品质。

(三)提品质

“提品质”就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品质,是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

推进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是高校后勤“提品质”的抓手。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正在着手制定后勤各行业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各高校后勤要认真落实现有的餐饮、公寓、物业等行业评价标准,以标准化建设推进“质量后勤”、“平安后勤”、“文化后勤”、“绿色后勤”、“科技后勤”等各项工程建设,提升后勤工作的整体水平。

做优保障性项目。保障性项目是后勤供给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影响学校运转,如水电气暖等设施设备管理、基本伙食堂、公寓管理、医疗服务等。做好这些项目要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优化人财物投入产出比率,搭建后勤互联网大数据管理平台,夯实后勤保障基础;加强与服务对象的交流,拓展沟通渠道,增进师生对后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做强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是后勤供给增长极,也是后勤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爆发点。根据校园市场规律和师生消费规律,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消费习惯,创新经营模式,利用移动通讯技术探索“互联网+后勤”服务模式,开辟后勤服务的新领域,让师生在校园中就能体验到与社会同步的现代化的后勤服务产品。

(四)促融合

“促融合”就是加强学校各相关部门的合作,整合后勤服务的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后勤工作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发展。

打造“大后勤”服务格局。“大后勤”与“小后勤”相对应,“小后勤”是指由自办后勤提供的以基本生活服务为主后勤服务。高校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大后勤”服务是必然选择。“大后勤”就是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和师生切身利益出发,挖掘后勤育人内涵,扩大后勤服务外延,增强学校相关部门工作的协调性,把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和资源配置的、涉及基础性保障工作的多个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整合起来,使服务和保障从单兵作战走向跨部门协作,实现学校条件支撑体系的协同化、最优化、现代化。

拓展校内外服务资源。后勤社会化初期进入校园的社会企业很少,绝大部分后勤服务都由自办后勤来提供,但因主客观原因自办后勤提供服务的能力在弱化,提供商品的数量和质量在下降,各高校开放校园市场、利用社会资源更好满足师生需求已是大势所趋。在社会服务成熟领域如餐饮服务、物业服务、商贸服务等,社会企业竞争优势明显,而在能源动力、基本伙、医疗保障等基础保障领域,自办后勤主人翁意识更强。校园市场要统一而不是割据,要开放而不是保护,围绕着丰富校园市场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挥优势,拓展服务资源,形成即竞争又合作良性互动的局面。

(五)增内涵

“增内涵”就是高校后勤在内涵发展道路上,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增添新的内涵要素。

丰富后勤育人内涵。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将成为今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常态。后勤是学生在校园中能够体验参与最直接的市场,其进入门槛低、消费群体集中等特点决定了后勤经营服务一定会成为大学生创业考虑范畴。新形势下,“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决定了后勤不能只是提供工助学岗位,还要进一步拓展育人空间,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成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做出贡献。

加强法治后勤建设。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备布局,“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高校依法办后勤。在法治环境下,服务对象和后勤职工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校园里的社会企业日渐增多,监管难度加大,迫切需要加快法治后勤建设步伐。因此,高校后勤要努力培养干部职工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后勤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决策和依法管理的能力,根植“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观念。“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后勤党员干部务必密切联系群众,心中有学校、心中有师生、心中有职工,摒弃乱作为、不作为陋习,在抓紧抓小抓细抓实上下功夫,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2]袁贵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程焕文.如何认识新时期高校食堂的功能[J].高校后勤研究,2015(4).

[4]田备.协同创新 综合改革 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J].高校后勤研究,2015(5).

[5]郑广天.新常态下探索高校后勤建设新思路[J].高校后勤研究,2015(6).


[作者:赵恩平,北京化工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张丽娟,北京化工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办公室主任;李长尚,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高校后勤研究》2016年第2期)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