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后勤协会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文化养老”的探讨

郭心恺


[摘 要]“文化养老”作为一个新型养老方式,对高校离退休工作和文明校园建设影响重大。“文化养老”一方面对离退休老同志个体具有愉悦身心、提高老年生活品质的益处,另一方面具有营造文明校园、创建和谐社会,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等多重社会功效。重视发展文化养老事业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离退休工作提供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老龄社会如何开展“文化养老”的研究成果斐然,但在高校离退休教职工群体开展“文化养老”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关键词]文化养老;高校;离退休工作


据测算,到2021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9%;到2030年则更是急速的发展到3.71亿人,老龄化水平提高至25.3%,社会人口进入中度老龄化程度,人口老龄化趋势来势迅猛。[1]作为知识分子集聚地的高校更是典型代表。以福州大学为例,截至2015年底,全校离退休教职工总人数达到1936人,而在职在编教职工总人数为3217人,二者比例接近0.6:1。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高校离退休教职工离退休待遇的不断提高,离退休教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养老供给不足的矛盾日渐突显。

发展“文化养老”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儒家经典《礼记》提倡:“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经典的需求层次论,都阐明老年生活中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性。高等院校是高职称、高学历、高级别知识分子聚集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离退休教职工群体已然由基本物质性需求为主的“物质养老”向以融入社会、赢得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为主的“文化养老”转变。他们对情趣高雅、可融娱乐性、知识性与自身价值提升的文化活动有更迫切的需要;他们乐观看待退休生活,渴望继续在社会活动中扮演一定角色,保持与社会互动,以积极的心态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一、 高校开展“文化养老”的内涵及优势

(一)“文化养老”内涵

对于什么是“文化养老”,学界对其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普遍认为“文化养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第二是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特征,[2]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第三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和老年产业等事业,[3]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

根据上述三个层次划分,“文化养老”概念可作广义与狭义区分。狭义的“文化养老”即通常所认为的以琴棋书画、体育健身等为主要休闲娱乐活动的养老生活。广义的“文化养老”则是在狭义文化养老概念基础上涵盖了可以为老年人群体在老年影视文化新闻出版、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等各种日常养老活动提供共性导向指引的观念集合,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大文化”理念。在后勤社会化、养老社会化渐成大势的当下,高校在继续做好离退休老同志物质生活保障工作,注意适时视情不断提高离退休老同志生活待遇,共享发展改革成果的前提下,引入“大文化”理念,通过引导高校离退休老同志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为主要途径,积极开展“文化养老”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对老同志自身来说,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养老活动,可以享受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精神滋润,实现愉悦身心、提升修养、发挥余热的健康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减轻高校离退休工作压力,促进高校离退休工作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文明校园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校发展“文化养老”优势

1.高校组织优势。高校普遍重视关心离退休工作,普遍设置有离退休工作处等各类专职工作部门,有完善的各级离退休教职工党组织和各类涉老组织。不仅便于开展各类文化养老活动,也有利于增强离退休教职工群体归属意识,提高凝聚力。

2.高校人才优势。高校人才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离退休教职工待遇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中上层次,贫困、失能老年人所占比例较低,经济物质基础的保证使文化消费能力得到保证。二是离退休教职工中很多人长年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工作,汇聚了各种专业人才,文化水平较高,容易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也有较强的发挥余热积极性;

3.高校资源优势。许多高校办学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教职工生活区与教学区紧密相邻,从而使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先进的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施设备共享成为可能,方便离退休教职工就地就近学习活动,开展各类文化养老活动。

二、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文化养老”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文化养老的普遍共识尚不足

目前高校离退休工作的核心仍是做好离退休干部“两个待遇”(政治、生活待遇)保障工作,并且从高校的四大职能来看,离退休工作从属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因此从学校管理者到离退休教职工自身,对“文化养老”这样的新理念尚未形成普遍共识。2014年闽南师范大学曾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做过一次“离退休职工文化养老”专题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提高养老金待遇”仍是离退休教职工第一需求,第二需求是“身体健康、锻炼身体”,而“参加更多文体活动”则较多出现在第二、第三、第四需求上,文化休闲方式以“读书看报”(占比57.4%)和“看电视”(占比36.6%)这样的个体活动为主,[4]说明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事业固有的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对何为文化养老、文化养老的具体功用、如何实现文化养老认识模糊,定义不明。

(二)制度建设探索有待加强

文化养老事业是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各类机构组织共同协调做好工作。就高校来说,目前存在着专职离退休工作部门、关工委、老年大学、老教授协会以及各种老年书画音舞艺协会等涉老群团组织,学生志愿者方面以各级团委组织领导下的为老同志送温暖帮扶活动为主,但在面对高校离退休教职工高空巢率、要求创设专业老年公寓或护理院呼声渐高这样的现实需求面前,急需各类高校按照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5]精神,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加强校地共建,加强与国家老龄事业,与文化养老产业的协同创新,在资金分配、信息交流共享,校地校企对接等方面克服重复立项、沟通不畅等问题,更好地服务离退休教职工。

(三)社会化程度过低

长期以来,高校离退休工作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体:一方面高校在离退休工作方面投入的财力有限,对老年大学等离退休老同志吸引力较大的文化养老设施设备一般仅能是维持其基本运作。离退休教职工多集中在老校区,而老校区可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的专属活动场所也相当紧张;另一方面在高校离退休教职工群体中普遍存在老龄服务就是公益性为主的观念,而不认为学校财政资金只能起到基本兜底的保障作用。各级人员普遍对引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认识不够,对打破各种界限区分,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共同推进文化养老事业发展的尝试创新不多。

三、发展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文化养老”的途径和举措

(一)弘扬孝道文化,以点带面推动文化养老事业

孝道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的基本社会规范,早在孔子时便提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孝敬老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应该重视老人精神上的慰藉和关怀。在中国历史上各代名家的不断发展下孝道文化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一直起着融合家庭,凝聚社会的作用,本身极具有研究意义。近现代以来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孝道文化出现了明显断层,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不够,只重赡养,不重视家庭亲情交流成为普遍现象。弘扬孝道文化具体到高校,一是可以考虑在学生课程设置中开设“孝道文化研究”选修课等方式,吸纳离退休老教授、老科技工作者和广大青年学生共同来对传统孝道文化进行梳理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积极社会作用加以大力弘扬。二是注重结合学生工作,发挥学生志愿者作用,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敬老、尊老、扶老活动。弘扬孝道文化一方面贴合当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现实需要,有助于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多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和关怀。另一方面也助于以点带面,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每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促进达成“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的社会共识,推动全社会重视文化养老事业。

(二)积极探索公有民营(OM)新模式,拓展文化养老空间

近年来,国家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重点扶持发展产业,但普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思路、政策不清晰、管理体制不畅等问题,如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同程度存在着经营内容同质化,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实际定位仅仅是小微企业廉价办公场所,而非文化交流、创新孵化地。公有民营(OM)即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属国有性质,但交由民营按合同约定经营使用,是一种近年来在供销社、厂矿等行业广泛推行的新型经营模式。对于近年来为扩大办学规模陆续迁建新校区的高校来说,这也是一个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多元化募集利用民间资金,开发利用地理位置优越的旧校区闲置国有资产,形成市场资源配置为主、公共服务购买为辅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有利于形成资产分配共享、社会力量支持的多元化“文化养老”财物保障体系,一方面为老同志就近学习、活动提供更好的场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高校思想文化集散地、新知识新思潮发源地的人才优势。

以福州大学为例,福州大学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了怡园、沁园、庭芳院等教职工生活区,这些教职工生活区集中了全校约百分六七十的离退休教职工,与这些教职工生活区共存的还有同一时期陆续兴建的机械厂、印刷厂等校办企业。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校办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陆续关停,闲置的厂房、机器设备随着风吹雨淋日益破损,离退休教职工生活区社区环境也因经费不足,年久失修,渐趋破败。自2014年以来,福州大学启动闲置资产挂牌招租工作,将1万余平方米各类闲置厂房出租给民营企业打造“怡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一幢幢承载着离退休老同志历史记忆的危旧厂房,经过加固改造后焕然一新,一件件污损不堪的旧机器设备经过清洗整理精心摆放后,点缀着园区。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小到下水井盖、消防栓,大到拔地而起的旧烟囱,都经过艺术家们的重新设计点缀,既富有老同志熟悉的浓浓历史沉淀,又饱含青春学子喜闻乐见的小清新,同时当地政府也为园区建设配套改造了周边社区道路,加装了LED路灯等市政设施,不仅极大的改善提高了福州大学离退休老同志的居住生活环境,让他们更直接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并且园区内各类文化创意、休闲企业也为老同志走出封闭空间,加强与社会接触交流,融入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优美的环境更是为学校离退休教职工开展养身健体、情感交流、学习休闲活动提供了良好平台,真正实现“文化养老”物质载体良性循环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老年教育在“文化养老”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省(市)、地(市)、县(市、区)、乡(镇、街)、村(社区)五级老年教育体系,并将老年教育作为各级党和政府职责,列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级老年大学在实际运行中因其以公益性为主,收费低廉,但普遍存在着教学场地设备有限,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的局面日益严重,包含各高校老年大学在内的许多基层老年大学,不同程度存在着师资来源单一、课程设置同质化,吸引力下降等问题,部分高校老年大学因场地、设备、师资都来源于高校自身,再加考虑人身安全管理责任等因素很多并不对校外人员开放。此外,公办老年大学教学时间参照全日制国民教育同样设有寒暑假,全年实际教学时间通常仅有近8个月,种种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从全社会层面来讲老年大学在“文化养老”事业发展中仍有巨大潜力可挖掘。以福州大学为例,福州大学设置有福州大学老年大学,实行单学期制,2015年开设有13个培训班,学员304人,本校离退休教职工学员约占全部学员总数50%,教学场地位于福州市鼓楼区老城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周边有福建省京剧团、福建省人民医院、协和医院等文化、卫生单位,多年来福州大学老年大学注意挖掘社会资源,推动校地共建,主动迎合区域内卫生、文化单位扩大社会影响、提高自身社会价值的需求,与福建省京剧团等文化单位联合开展京剧戏曲欣赏会,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老同志戏曲文化艺术素质和欣赏水平的各类活动;与福建省人民医院等卫生单位定期协作举办各类卫生讲座,普及健康知识、传授科学养生理论、心理健康等各类医学知识,较好地发挥了老年大学在“文化养老”事业中的作用。

(四)重视互联网时代新传媒在老同志“文化养老”中的作用

近年来,以微信为代表的一批集通讯、社交和生活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软件迅速兴起,有力推动了互联网日益渗透进离退休教职工的日常生活,这些新媒介、社交工具共同具有:传播方式交叉性强、传播观点导向明确、传播效果渗透性、交融性高的特点,重视并发挥好这些媒介、社交工具的积极、正面作用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为充分发挥挖掘高校离退休教职工在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方面的独特人力资源搭建平台,满足老同志愉悦身心、自我提升、创造价值的精神需要,从而实现文化养老的最终目的。二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引导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发办[2016]3号)文件[6]要求的有力措施,能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独特优势,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在网上积极发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根据高校离退休教职工群体特点,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将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文化养老”事业做大做强,正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开拓创新高校离退休教职工工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文明校园、和谐社会建设,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添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吴玉韶、党俊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陈毅力.山东烟草系统“文化养老”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东方烟草报,2009,(4).

[3]韦庆辛.“文化养老”初探[J].黑河学刊,2012,(9).

[4]徐继红、林美云、黎春娴.离退休职工文化养老的调查研究――以闽南师范大学离退休职工群体为例.福建省2014年度老干部工作优秀调研文章汇编[C].2015:161-164

[5] 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2012-05-04.

[6]新华网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2016-02-04.

基金项目:福州大学教育管理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5SKZ24)

[作者:福州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来源:《高校后勤研究》2016年第6期)


 


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