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彩晨 王颖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解放”为国家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那么,教育后勤未来如何深化改革?是不是也应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改革?如果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进行深化改革,从何处着手进行深化改革?本刊就这一话题对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专家委员会主席王富进行了专访。
《高校后勤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您曾经是教育部分管学校后勤工作的领导,亲历并目睹了我国教育后勤改革的整个发展历程,您认为当前教育后勤改革面临哪些新形势和新要求?
王富主席(以下简称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全会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我认为,“三个解放”不仅是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后勤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教育后勤思想、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育后勤生产力、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增强教育后勤活力。这不仅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需要。
《研究》:我们知道,教育后勤改革,尤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改革力度最大、思想最解放的领域。那么,为什么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呢?
王:是的,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整体来看,高校后勤领域的改革是始自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应该说是走在最前面、步子最大、思想最解放的领域。
自从国家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致经过了六个阶段。即酝酿起步阶段;实行半企业化管理阶段;实验发育阶段;试行“一体两制”,转轨变型由福利型转为有偿服务型阶段;实施先分开,再分立,最后分离阶段;实行重点突破,单项社会化,全面推进、整体实施阶段。
试想,以前我们是完全计划经济体制,高校后勤的资源配置都是按计划办事,突然要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习惯了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习惯了的“等、靠、要”要发生重大改变,没有思想解放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所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阵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包含了我们高校后勤职工的理解和大力支持甚至是个人利益的巨大牺牲,每一个阶段都是思想进一步解放的必然过程。
应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整体取得了社会各界公认的成绩,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那么,为什么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呢?原因就在于,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整体取得了社会公认的成绩,但是各地区、各高校的社会化改革程度不同,有的地区和高校很超前,有的地区和高校改革的步伐还很缓慢。尤其是从整体上看,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还相差很远,距离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探索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思路;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为高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让党和国家放心,让师生满意,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研究》:我们知道,教育后勤改革,尤其是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以往相比,高校后勤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那么,为什么还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后勤的生产力呢?
王:邓小平同志曾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通过多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高校自有员工不断减少而且不再增加固定编制、高等教育规模又日益扩张的情况下,通过高校后勤职工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保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保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并逐步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后勤功不可没。这一切都应归功于高校后勤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保障能力的逐步增强。否则,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将很难想象。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在我国学校后勤领域还存在着后勤装备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落后的状况;还存在着粗放管理的现象,致使后勤运行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提高有限。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后勤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如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些都需要我们提高生产力水平来加以解决。
那么,如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我认为,首先,要加快实现教育后勤装备现代化、信息化,没有装备的现代化、信息化,就不可能有后勤保障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也将大打折扣;其次,要从根本上解放束缚教育后勤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坚持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努力提升员工素质,加强内部控制,强化精细管理,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从而使学校后勤走上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高效能的轨道。
《研究》:那么,为什么还要进一步增强高校后勤的活力呢?应如何增强活力呢?
王:应该说,通过这么多年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尤其是许多社会企业进驻高校后勤,极大地增强了高校的后勤活力。
但是,以往我们在改革中过于重视思想观念的解放创新与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往往忽略了“活力”的解放。总体看,高校后勤还缺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起决定作用那样的活力。这可能与高校后勤要体现公益性和市场性相结合有关,与高校承担的稳定任务有关。所以,总体看,学校后勤还缺乏活力。活力不足,就不能很好地保障师生多样化的需求;活力不足,就不能很好地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相适应。
因此,我们应该想办法提升学校后勤的活力。我认为,一方面要对如何提升学校后勤活力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后勤的体制、机制,从体制机制改革人手,找到增强高校后勤活力的切入点;第三,要充分发挥教育后勤行业协会联系市场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
《研究》:您提到了增强教育后勤活力以及教育后勤协会的作用,您能详细谈一下如何增强教育后勤协会的活力吗?
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些要求为学校后勤改革,尤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对鼓励行业协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在这一新形势下应运而生,我们要把协会的职能与作用放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职能转移的大背景下进行再认识、再思考,进一步明确协会的职能作用。结合教育后勤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协会的定位要由过去的“学术组织”转型为“行业组织”,在政府部门的“减法"中实现协会的“加法”。
《研究》:结合当前形势与您之前所说可以看出,教育后勤改革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那么如何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教育后勤改革?
王:怎样抓住机遇。第一,上面的精神要吃透;第二,横向的经验要借鉴;第三,自己的情况要摸清。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抓住重点,单项突破,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全面推进。机遇稍纵即逝,抓住机遇也是大局。机遇是有时限性的,政策是有时效性的,不抓住机遇,用好政策,过时了,效果就小了,甚至就没有效果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后勤改革像目前这样难得的机遇是不多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要统筹兼顾,以系统思维,从整体上推进改革,要牢固树立改革意识,提振教育改革信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贯穿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改革扎实引向深入。
在推进教育后勤改革过程中,既要大胆改革,又要谨慎稳妥;既要大力推进,又不能一刀切;既要学习别人的经验,又不能照搬。后勤改革中既要放开,又要管理;既要搞活,又要约束;既要放权,又要监控。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后勤改革路子来。
(来源:《高校后勤研究》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