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教职工结束假期,开始上班的第一天。今年“开学”与往年不同,不到9点,国科大党委副书记、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高随祥在微信工作群中向学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做出工作提醒,要求各部门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投入“网上办公”新模式,在落实学校疫情防控各项部署和要求的同时,扎实推进各项业务工作,为师生服务。
一个崭新的学期以“远程协作”模式开启。事实上,刚刚过去的“假期”并不真实却又过于真实。“不真实”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让假期没有了应有的样子,轻松愉悦荡然无存,大家无论身在哪里,心中都在期盼“疫情结束,春天到来”;“过于真实”是因为在校园里、在家中、在手机电脑屏后,很多教职员工都时刻保持战时在线的工作状态,也正是远程协作、并肩作战,更让大家深刻理解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含义。
隔离区不隔爱,他们扛起校园防守大旗
2月9日,随着一张《解除医学观察通知书》递到张灿(化名)手中,国科大雁栖湖校区隔离观察点重回待命状态。截至2月10日,国科大四个校区隔离观察点的湖北地区返京学生,已全部解除医学观察。
根据国科大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及实际工作需要,自1月23日起,学校启用应急宿舍作为临时隔离观察点,先后对各校区湖北地区返京学生实施封闭隔离观察,隔离期间所有同学健康状况良好,体温正常。
据雁栖湖校区学生楼宇负责人陈洁介绍,隔离点单人宿舍为学生配备了基本生活用品,学校饮食服务中心会派专人为隔离学生配送餐食,隔离点送出的生活垃圾也会分类标记,定时定点用专用工具单独消毒、及时处理。
杨光(化名),从1月23日走入雁栖湖校区封闭隔离点,到2月6日收到解除隔离通知,整整14天。杨光说,“这里的每个人都很亲切,宿管阿姨会把发给她们的节日慰问品给我做早点,会给我送来水果,大年三十我还吃到了饺子。”
除了校区服务人员的悉心照顾、导师和辅导员的隔屏问候,在这两周,杨光的时间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他的导师每天会通过远程指导的方式,布置科研作业,杨光也需要每天向导师汇报课题进展。“学习效率很高”,杨光说。杨光的母亲是医生,此时正在家乡医院的一线战场,“很担心她,但也相信疫情会很快结束。”
也是在这14天里,根据上级疫情防控部署和要求,国科大再次加强了校园管理措施,各校区实行封闭管理,除封闭隔离的学生外,其他在校学生自我隔离。学校卫生所为在校学生每人配备了体温计,及时响应学生健康问询;公寓值班员24小时双人值守,每天负责摸排登记、监测上报在校生健康状况,建立每日工作台账;各校区定时对楼宇入口、过道、电梯间等公共区域及日常生活设施进行严格清洁和消毒,全力“不留死角”;校区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在校园入口登记筛查;各校区食堂和学校超市供给充足,严格执守卫生标准。他们,在本应轻松的假期,成为校园逆行者,扛起了校园一线防疫大旗。
解除隔离的前一晚,陈洁给杨光发了一条微信,“这是这些天来最高兴的事儿”,并提醒他解除隔离后也要注意防护。是的,这是一件高兴事,对杨光,对所有一线奋战的后勤保障教职员工,对国科大,都是一件高兴事,学生平安,学校心安。
花式问候打卡,见屏如面的关爱不可负
这个假期,本来可能在春节抢红包时才会格外热闹的班级微信群,因为突发疫情提前引爆。对健康信息、方位信息、出行信息、人员接触信息等逐人逐一摸排,成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主管、学院书记、各培养单位教育管理干部等负责学生工作老师们的新任务。
班级群、学生干部群、打卡、接龙、排队形,各个院系的工作群,每日联系不间断,让师生“见屏如面”。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对全院同学进行信息摸查后,按照时间线和地区线准确记录,对于有武汉接触史和返京滞留的同学一对一统计,以最快速度建立了学生“动态信息库”。工程科学学院成立了包括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教师代表、各科教融合研究所老师、学院办公室成员在内的工作小组,对全院师生特殊事件、每日信息、院所信息等疫情防控动态信息通过微信群联动通报。
郑老师,中科院化学所教育管理干部。1月24日,大年三十清早,她开始每天通过大大小小十几个班级群摸排学生动态。从1月29日开始,同学们发现每天的群公告变得特别起来,像老师隔着屏幕和学生唠家常。郑老师把叮嘱提醒、最新通知、有用信息汇总后,用心点出“发送”。
“如果每天群公告在你手机上显示的时候,你还没起床,那你的作息可能是混乱的:熬夜刷新闻、赖床、不按时吃饭,为了自己的健康,建议调整作息,规律饮食,增强免疫力。”这是2月4日群公告的开篇语。每天不重样,看郑老师发公告,就好像看个人定制信息,用这种方式每日联系学生,她说,“担心学生阅读疲劳,每天如果是同样的内容,开启消息免扰的人会变多,真正有事要联系时也会很难”。
郑老师不要求学生在群里回复,大家也习惯了不刷屏,但有事会单独私聊郑老师。“不会回复,但是每天都会认真读,虽然疫情依然严峻,但是有郑老师每日花式打卡,让我们安心许多。”2015级硕博生夏同学说。
“疫情防控之前,我回微信相对较慢,因为不喜欢总捧着手机。在与大家建立联系后,我的手机几乎随时在手边,因为担心会错过信息和电话。再次恳请大家,有问题随时和我联系……”郑老师的话真诚贴心,“大家都好好的”,也是所有老师最大的心愿。
全天候心理援助,暗夜守护微光成炬
自2月1日起,国科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升级了4006-525-580的热线服务范围,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提供应对疫情的远程心理援助,心理中心热线组成员24小时在电话旁守候。
热线组由国科大心理中心专职教师和35位心理志愿者组成,所有接线员经过严格筛选,拥有专业的助人经验,其中包括接受过心理学专业教育的国科大在读硕博研究生和校友以及社会上具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50%的接线员可以支持中英双语沟通。同时,从2月10日起,这条热线开始面向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据悉,这也是国内首条可以提供中英双语服务的心理援助热线。
葛怡,国科大心理中心专职教师、热线组组长,负责协调和带领志愿者团队进行24小时热线接听服务。早晨5点半、下午1点半和晚上9点半,她需要每天三次对心理热线平台进行远程转接设置,“工作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规律,早起不再是难题。”葛怡开玩笑地说。
心理热线24小时会有5名志愿者倒班进行接听服务。就在前几天,2019级周同学负责值夜班,因为担心与来电者通话不便,他把工作间搭进了家里十来平米的车库,“不过那晚一个电话也没有”,周同学说,“但是这也是好事,我们守候了平安”。
“感动,为自己,也为团队,还为打进电话来的求助者。”葛怡说,热线接听团队通常能从电话的那一端感受到,国科大师生面对疫情保持的理智状态。有人打进电话,不是宣泄毕业的压力,而是寻求管理焦虑状态的能力;有人打进电话,不是焦躁抱怨,而是寻求心理知识,想去劝解无视疫情形势的家乡亲人。“这个热线不再是单一的心理援助,它更像是在一场疫情的战役中24小时守候成长。”
每天,心理中心团队都会在线远程进行一个半小时的专业培训和一个半小时的研讨式交流督导。“团队伙伴们投入尽责的工作状态,让我很受感染,这也是一种自我成长。”在2019级研究生王同学眼里,这是一支“正能量满满”的团队,每个人都在想用更好的方式帮助别人。
“想为疫情防控,做一点小小的贡献。”这是王同学和周同学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共同的初心。在志愿者队伍里,有中科院心理所的老师,有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书的国科大校友,还有为方便接听热线,提前结束休假专程赶回上海的台湾心理咨询师。
某天深夜,4006-525-580只响了7秒就挂断了。“我们通过后台找到这个号码回拨回去,被挂断,还是没能联系上。我们也一直很担心,觉得每个打进电话的人都是真实需要帮助的。我们守候每个来电者的希望。”葛怡说。
守候平安,守候成长,守候希望。每份看似平凡的举动和付出,背后都有着无尽的心路诉说。此时此刻,国科大校园逆行者依旧在一线默默坚守,微信群依旧时不时跳出师长的叮嘱,心理热线的铃声依旧可能随时响起。
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
文/国柯轩 图/陈洁 李长海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